發(fā)布時間:2016/1/7 閱讀:
4331次
大
中
小
人是有思維的,這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(qū)別。在長期的工作生活學習中,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。本人以為國人的思維方式大多屬正向思維,而正向思維在有些時候是有缺陷的。為什么這么說?請注意:要想看清,就要靠近一點;要想聽清,就要大聲一點;要想澄清,就要辯論;要想成功,就要努力;等等等等無計其數,這都是正向思維。
真的要想看清,就要靠近一點嗎?反其道而行之,遠一點行不行?如果將物體遠到只是一個點,人們的認識同樣可以統一。有誰會說天上亮著的不是星星,而真正懂得星星是什么的又有幾人;真的要想聽清,就要大聲一點嗎?不加大聲音,關掉附近的噪音或者加強接收能力不也同樣能聽清嗎;真的要想澄清,就要辯論嗎?姓社姓資的問題辯論了多長時間真的辯論清楚了嗎?鄧小平主張不要辯論,重在實踐,姓社姓資的問題今天還算問題嗎;真的要想成功,就要努力嗎?成功者一定努力了,但努力者一定會成功嗎?
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矛盾呢?怎么有時這樣是對的,而有時這樣又是錯的呢?原來問題恰恰出在正向思維方式的局限性上。運用正向思維,只有在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一致時才是正確的;而當客觀實際與主觀認識不一致時,運用正向思維就是錯誤的。要知道認識過程中的對錯概率是一樣的。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,中國人究竟應該怎樣思維?特別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尤其要考慮這個問題。因為,人的思維方式確有先進落后之分啊!
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,再舉一個實例。有一個人口渴了想喝點東西,喝點什么呢?他想,喝點飲料、喝點茶水、喝點啤酒、喝點稀飯、喝點涼水、喝點瓶裝水等等,反正只要喝點什么都能解渴。這個分析沒錯吧?于是他開始尋找這些東西了。但是,由于受環(huán)境的干擾,他翻來覆去,幾乎找遍了所有能喝的東西,最終卻什么也沒有喝上。為什么呢?原來他每找一樣東西不順利的時候,他就放棄了這樣東西而改找另一樣東西,結果是找的東西很多,浪費了大量的時間,最終卻什么也沒找著。如果現在他換一種思路,先不找東西,而是先分析一下目前狀況下什么東西最有可能找到,經過分析判斷,最終決定只找其中的一種東西——瓶裝水,那么,他現在的做法就是這樣的,或去借一瓶,買一瓶,偷一瓶,騙一瓶,搶一瓶,挖一瓶等等,總之,他一定是沖著瓶裝水去的。如此這般,或許他真的就喝上了。
這是兩種不同思維方式帶來的結果。第一種是正向思維,從想喝點東西這個點,分析出可以喝什么什么這個面,由點到面在邏輯上叫做演繹,也叫分析;第二種是逆向思維,從可以喝什么什么這個面,最終歸結為喝瓶裝水這個點,由面到點在邏輯上叫做綜合,也叫歸納。國人在考慮問題時會分析的很多,但懂綜合并會綜合的卻極少。比較科學的思維是將這兩種思維方式結合起來。先分析后歸納;先由點到面,再由面到點;先正向,再逆向。你不妨試試。但要堅持,并要有意識的訓練自己。
只要長期堅持,你會感到自己比以前聰明了!